【学子之星】郭静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021年11月09日 



戴帽子的人在街道上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个人简介:郭静怡,女,皇冠hg·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硕连读)2011级本科生、植物营养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廷轩教授。博士在读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二等学业奖学金1次、优秀博士研究生和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研究课题为“控制水稻糙米镉含量关键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验证”,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9篇,SCI累计影响因子32.95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TOP期刊ChemospherePlant and Soil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等发表SCI论文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086。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植物遗传与作物研究所(IPK)进行联合培养,在德国科学院院士Prof. Dr. Nicolaus von Wirén研究小组从事“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andidate gene underlying one QTL for micro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barley grain”的课题研究。


保持迎风向前,目标就在前方

人生没有目标,就像夜行的航船没有灯塔,不知道方向在哪,何来前行的动力?上学之初,我的理想中并没有名列前茅、读博士、出国留学、读博后这些字眼,迷茫之际的我暗暗告诉自己,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就保持迎风向前的姿态,至少某一天当你明白自己目标是什么的时候不会悔恨自己因曾经的懈怠而失去机会。

本科阶段的我并不明白努力的意义,本硕连读的专业优势使我顺利进入硕士学习阶段。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多做自己觉得困难的事情,要保持迎难而上的态度。于是,本科阶段成绩并不理想的我努力成为学习委员;硕士阶段慵懒散漫的我主动申请到要求严格的课题组磨练自己;硕士毕业时即使自己并无科研成果,也果断在一片逆向的声音中坚定了考博的决心;博士阶段没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我积极应对课题中的各种困难和知识盲区;出国联培阶段我大胆地经常性向国外导师请教、汇报,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是前行的动力,在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中,不断校正方向 ,提升要求,就可以成就远大的理想,实现过去不曾想也不敢想的目标。“出发吧不要问那路在哪,迎风向前是唯一的方法。”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关键时候,走稳关键之步,机遇一定会找上门的,幸运一定会降临的。

明确自我规划,保持自我节奏

失败的确是成功之母,科学研究更是如此。每每在规划方案、实施试验、分析数据和形成成果的过程中,我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数次沮丧过、失落过、迷茫过、疲惫过、甚至想要放弃过,犹记得博士一年级的我站在水稻田里嚎啕大哭,博士二年级的我在实验室泪流满面的通宵实验。面对每一次的挑战和困难,所幸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不曾放弃,坚持在情绪崩溃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于是在每一次攻克难题、解决问题后,我也感受到了最真切的快乐,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快乐,也是挑战自我的快乐。

我所在的课题组人才济济,师兄师姐的优异成绩是我学习追逐的榜样、师弟师妹的好学劲头也是我持续奋斗的动力。我并不是最优秀的,常常也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懊恼自己的滞后,但我始终保持对自己的清晰认识和自我规划。我常常相信,只要保持努力的姿态、主动自查自纠提升改进,每一天一定都是新的自己。现在的我还在实现自我、证明自己的道路上,我也一定会继续保持自己的节奏,达到自己的理想之地。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科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无论是试验中的无数试错,还是深入阅读文献,都需要带着一颗探求真知的心、保持一种“耐得住寂寞”的状态。导师常常教导我们,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什么?试验设计的思路、关键点和原因是什么?主要和次要的研究结果是什么?结果间的关系以及反映的问题是什么?结论是否有效回答科学问题?等。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由点及面、不断深入扩宽加深、最终闭合的综合过程。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反复论证,才能守得住繁华、仰望美妙的科研星空。

马上面临博士阶段学习的结束,回望过去十年间的道路,虽然有过无数个灰暗的瞬间,但我由衷地欣慰自己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也会继续坚持努力、保持前进的姿态,向着自己的理想之地继续奔赴,收获更大的果实,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条: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学院评优评奖工作顺利结束 下一条:学院召开班主任疫情防控工作会

关闭